首页 > 资讯 > > 详情

摄影流派

来源:个人图书馆-北京大漠 2023-07-11 15:54:09

​摄影流派 (据:世界摄影流派大赏 王真 2017.3.2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绘画主义摄影 二、印象派摄影

三、写实摄影 四、自然主义摄影

五、纯粹派摄影 六、新即物主义摄影

七、超现实主义摄影 八、达达派摄影

九、堪的派摄影 十、抽象摄影

十一、主观主义摄影

一,绘画主义摄影

盛行于二十世纪初,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

1851年~1853年:绘画主义摄影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的《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

这一时期的作品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风格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强调艺术修养。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

代表人物及作品:

普莱期(?-1896):《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

罗宾林:《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

雷兰德:《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隆夫人《无题》等。

二,印象派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的分枝。

1889年,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提出“软出“软调”摄影。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

认为“假如没有绘画,就没有真正的摄影”。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印象派摄影家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杜马希(?-1937)

普约(1857-1933)

邱恩 (1866-1944)

瓦采克(1848-1903)

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

杜尔柯夫(1848-1918)

埃夫尔特(1874-1948)

米尊内(1870-1943)

辛吞(1863-1908)

奇里(1861-1947)

三,写实摄影

《纺织女童工》 路易斯·海因

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

《自由战士的倒下》 罗伯特·卡帕

A·斯蒂格利茨:“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路易斯·海因:“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菲利普·德拉莫特: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1853年拍摄的火棉胶纪录片。

罗斯·芬顿前后的战地摄影。

威廉·杰克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黄石奇观。

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

《诺曼底登陆》 罗伯特·卡帕

十九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之作。

代表人物:

勃兰德:《拾煤者》

R·卡帕:《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

韦丝:《女孩》

四,自然主义摄影

1889年,摄影家彼得·埃默森发表了《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A·L·帕邱说“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采睡莲》 彼得·埃默森

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判,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代表人物:

德威森(1856-1930)

威尔钦逊(1857-1921)

葛尔(?-1906)

搔耶(1856-?)

萨特克利夫(1859-1940)。

五,纯粹派摄影

创导者为斯蒂格里兹(1864-1946),成熟于二十世纪初。主张摄影艺术应从绘画的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桑德伯格》 爱德华·史泰钦

纯粹派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

代表人物:

科班:《俯瞰纽约》,1913

斯特兰德(1890-?)

亚当斯《月升》

爱德华·史泰钦:《桑德伯格》

后期的作品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

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六,新即物主义摄影=“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摄影艺术流派。

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定义:“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

实际创作创始者为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

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史泰钦。

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代表人物:

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帕邱,1923、阿杰、史泰钦。

七,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是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超现实主义者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

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1946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代表人物:

帕尔汗

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

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

布鲁门塔尔

洛林

哈尔斯曼

赖依等

家马可宾(1905-?),《马可宾的自画像》

八,抽象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否定造型艺术,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

后来运用光线、剪辑集锦、中途曝光、震动照相机、多次曝光重影,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

莫荷利纳基(1895-?)从理论上予以确立。

代表人物

史格特

芬宁格

安真兰特

佛莱泰

温隙斯特

格连巴晤

夏德

布留奎尔

九,堪的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

主张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大部分都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催生作品是1893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

完成者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的《罗马政治会议》,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代表人物:

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

茜莉特·摩戴尔

维克托·哈夫门

路易斯·达尔·沃尔夫

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

十,“达达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

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

《蒙娜丽莎》,尔斯曼

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例如《丽达和天鹅》

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

代表人物:

菲利普哈尔斯曼

摩根

拉茨罗摩荷利纳基

利斯特基等。

十一,主观主义摄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提出”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的该流派的艺术纲领。

该流派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且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代表人物:

奥特·斯坦内特

杰·施莫尔

肖·范欧坎

兰·佩恩

莫·弗克尔特

本章光郎

崛内初太郎

分享至:

上一篇:苹果Apple Store官方微信小程序上线,可购买全线产品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推荐